印记40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大城崛起,足音铿锵!

赣南日报 2018-12-26 04:16: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赣州大城崛起的步伐持续加快。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州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期。

这是一个经济建设飞跃向前的时代,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提速提质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赣州大城崛起的步伐持续加快。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州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期。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6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把赣州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7年,省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支持赣州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赣州被赋予了建设全省少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大城崛起的足音愈加铿锵。

大格局规划建设

在宋代,赣州就是全国三十六大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城市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数据的跃升,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赣州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赣州城区面积不足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到20万。“不要说章江南岸,就说现在赣南日报社所在地这片,那时也是乡下,就叫五里亭。”老人们谈起赣州城市变迁,总会提起五里亭的典故。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小赣州市变大赣州市,赣州城市发展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2008年,赣州市中心城区的人口排名前列次突破50万,开始进入中等城市行列。2017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66万,城区面积和人口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9倍上下。

南康、赣县相继撤市(县)设区和赣州蓉江新区成立后,赣州市中心城区实现了从“两区”向“五区”的跨越,“小马拉大车”变成为“五马齐奔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目前达到1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80万。

为明确赣州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相衔接的城市发展愿景,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我市组织编制了《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提出,到本世纪中叶,紧跟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经济实力、宜居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设施建设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富裕文明、幸福安康、绿色智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城市。

按照规划,赣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至2020年发展到200万,至2035年发展到320万,建成I型大城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至2020年为200平方公里,至2035年为320平方公里。规划提出,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全球知名内陆港口城市;加强协调发展,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创新驱动,构建区域性新兴产业合作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挥地域优势,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如今,黄金机场扩建工程、昌赣深客专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赣州国际陆港等重大产业平台相继形成,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格局初具雏形。

大配套完善功能

赣州是一座临水崛起的城市。章江贡江在此交汇成赣江,一路北上,奔向长江。

古老的浮桥横卧贡江之上,静静地等待了800多年,终于等来了西河大桥、东河大桥。后来,客家大桥、贡江大桥、赣州大桥、赣江大桥、飞龙大桥、杨梅渡大桥、全球通大桥、章江大桥、武龙大桥、沙石大桥、黄金大桥、武陵大桥等18座大桥相继横跨三江之上,造型各异,靓丽动人。桥江辉映,水岸交融,构成一道又一道让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州除了江桥越建越多、江景越扮越美外,其他交通设施建设也在发生着少有的变化。

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赣州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2004年1月16日,备受瞩目的赣定高速公路南康龙岭至龙南里仁段顺利通车。2015年1月,赣州国际陆港正式直通运营。2016年,赣州黄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步入百万空港行列。如今赣州即将通高铁,文明大道快速路等多条快速路也建成通车在即。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这些顺口溜,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老百姓过去对看病的畏惧心理。2017年,我市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赣州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结束了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历史,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8年,《赣州市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出台实施,计划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拥有12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院、3所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今天的赣州,正依托绿水青山生态好的自然条件,大力推进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城市,朝着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城市阔步前进。

赣州是人口大市、教育大市。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再到高等教育,赣州人民一直盼望着不断突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主动加强校地合作,从南方冶金学院到江西理工大学,从赣南师范学院到赣南师范大学,全力支持高校建设一流学校。为进一步扩充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我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城乡大班额问题,着力解决市内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矛盾,出台实施了《赣州市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至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学校241所、建筑总面积53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6万个,预计总投入169亿元。

为推进市中心城区五区联动一体化发展,改善和提升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我市出台实施了《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农贸市场建设和“10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七个方面入手,统筹谋划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配置,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网络,推动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增效。计划提出,三年赣州市将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会展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福寿沟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以及章贡区全民健身中心、赣县区社区全民健身中心、赣县区游泳馆、南康区体育公园等。

大产业富民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赣州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1978年,我市生产总值(GDP)仅11.5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百亿元、千亿元台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近16年时间,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全市GDP1994年突破100亿元,1997年突破200亿元,2010年突破1000亿元,2016年突破2000亿元。2017年达2500亿元。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1.1:24.8:14.1调整为2017年的13.7:42.2:44.1。三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9.2%,提高至2017年的50.0%,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变。

投资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淡出历史舞台,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占工业投资比重超七成;服务业投资占据全部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民间投资活力持续释放,占全部投资比重达五成。

小小的脐橙,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过程。我市重点做大做强脐橙、蔬菜、油茶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推动赣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赣南脐橙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蔬菜种植面积达188万亩,总产量329万吨,规划到2030年建成规模蔬菜基地100万亩左右,其中大棚设施80万亩左右;油茶种植面积270万亩,总产值达56亿元,“赣南茶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赣州获批筹建国家茶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工业是赣州的突出短板,工业化是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赣州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的40年,是企业规模由小到大、企业效益不断攀升、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40年。近年来,我市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市本级主要抓块状、带状经济,重点建设“两城两谷一带”。如今,中国稀金谷被列入国家稀土行业、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年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已落户整车生产及配套项目11个;青峰药谷创建人才产业园,正加快“人才+产业+平台”建设;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主要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力争到2020年突破1000亿元……

近年来,赣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愈加快速,涵盖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商软件、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一个接一个竣工运营:全省单体面积较大的极地海洋馆赣州龙川极地海洋世界开业试运营人气火爆;1780平方米的赣州苏区振兴并购基金园半年创造2.2亿元税收,入园企业总数达403户;深交所赣南苏区企业路演中心正式揭牌;杉杉奥特莱斯国际产品交易建设项目完成主体封顶……

众多大项目、好项目的建成,在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